登录
注册
首页
新闻
下载
班级
图书
辅导
咨询热线
:400-6224468
×
用户登录
华慧考博网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忘记密码?
注册新帐号
院校动态
成绩查询
录取分数线
录取调剂
招生简章
考博经验
考博资料
考博导师
英语复习
每日一练
教务公告
考博专业课真题
考博复试
报考指南
学习百宝箱
考博英语真题
申请考核
搜索
首页
>
新闻
>
考博英语
> 新闻详情
如何更好地备考英语口语能力测试
2020-07-01点击次数:2914
考博资料下载
考博辅导培训
考博招生简章
考博英语真题
考博专家推荐书
考博经验分享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2020
年有些院校的考博英语由线下改成了线上,且在考查内容上增加了英语口语能力测试这一项(如英文自我介绍后用英语回答提问或就某个话题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对于这种考试内容,一些考生对于如何应对它感到有些困惑或担忧。基于多年的考博英语辅导经验,我认为考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备考考博英语中的英语口语能力测试,进而在考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1.
充分解读所报院校公布的考试细则
一般而言,考试细则信息中第一重要的是考试时间。基于考试时间我们可以预测考试的内容多少,如基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院每位考生的英语面试时间为大概
10
分钟(包括
3
分钟的英文自我介绍),我们可以推测其在剩余的大约
7
分钟时间内可能考围绕话题的英语表达或与专业内容相关的翻译口述,且基于英语话题表达和翻译口述一般每题
2
至
3
分钟的通常考查时间,我们还可以推测英语话题表达或翻译最多可能考查
2
题。此外,考试细则中的考试内容说明和考试顺序也对考试内容预测很有帮助。
2.
整理一些与读博有关的话题
从历年的考博英语口语面试内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与考博有关的话题(如你为何选择读博
/
你为何选择来我们学校读博
/
你为什么选择某某老师作为你的导师
/
如果你被我们学校录取,那么你读博期间的规划是什么
/
你认为个人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等)”经常是老师们(尤其是专业老师们)喜欢问的话题。然而,令我感到诧异的是在与自己所辅导的考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中一些人对这些问题却不是很清楚。从这点而言,我认为为了更好地用英文口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考生们首先应该将自己关于这些类似问题的中文思路整理清楚。
3.
准备一份英文自我介绍
不少学员认为,英文自我介绍就是基于一些模板将自己的学习、工作等信息简单地添加进去,然后将其背诵到英语面试中能表述出来的程度。然而,在我看来,除了这些方面外,自我介绍还涉及对自己求学、生活、工作经历和这次选择读博的原因等的重新梳理,而这样的梳理能让考生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进而能用更简练的语言应对老师们的提问,这也是我让不考英语自我介绍的考生也准备一份英文自我介绍的原因。
4.
熟悉下当年的热点话题
社会热点话题常常是一些院校的考博英语会涉及的一个方面,
2020
年的考博英语也不例外,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线上教育和环境保护等也成为了
2020
年一些院校的考试内容。对于社会热点话题,除了收集相关的中英文信息外,考生们还需整理下自己对于这些热点话题的看法和见解,而在整理这些内容时务必从自己可以用英文表达的角度来进行筛选和取舍。
5.
预测几个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话题
虽然考试内容一般很难预测,但我通常还是会建议考生们预测一些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话题。这样做不但能让考生在心理上感觉准备更充分,而且还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学习流行病学专业的考生可以从专业角度想想如何更好地治疗和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而学习艺术专业的学员可以想想自己最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最崇拜的一位艺术家等。
6.
考前进行一定的口语练习
由于不少考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等很少会用到英语口语表达,所以对于所准备的英文自我介绍、英语话题内容等,考生在考前一定要进行一定的练习(如找英语比自己好的人进行模拟或对自己的英语表达进行录音等)。
相关推荐
考博面试:如何更好地备考英语口语能力测试
2020-07-10 11:20:48.0
如何更好地备考英语口语能力测试
2020-07-01 17:29:01.0
辅导课程
考博精品辅导课程
课程简介
课时
学习费用
免费试听
立即报名
考博英语VIP通关班
全程1对1辅导15次,全套课程+资料,高效通关
200课时
5980元
考博英语真题班
北大 清华 中科院 社科院 医学 复旦 华科 湖北联考
30课时
780元
考博英语协议通关班
所有的专项;名师课程,详细讲解专项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200课时
3980元
考博英语系统全程班
所有专项+冲刺班课程 名师授课 随报随学
200课时
1880元
医学系统全程班
医学统考所有专项+冲刺班、详细讲解各专项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200课时
1880元
考博院校推荐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南开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同济大学
四川大学
厦门大学
中南大学
苏州大学
西北大学
广西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湘潭大学